台灣海岸還需要消波塊來保護嗎?

-揭穿消波塊的神話-

鄭明修 理事長

 
 

  『曾經每年花費數十億的消波塊,是河海工程界的最愛;也是消耗工程預算最快速的產物,形同黑金,現今如同過街老鼠人人討厭』。古早人有句諺語:"擔土填海,世界第一笨";也許是我們台灣人有錢啊!可以不斷地把消坡塊丟進海裡。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記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

  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是受傳統習俗和海防的角度思維影響,人們與海的距離其實很遠;解嚴之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海岸地區,海埔地與工業區的抽砂填海,以及引進高污染、耗能工業之下,脆弱的海岸環境早已扭曲變形,海岸不再潔淨,大海也不再碧藍;尤其違法工廠和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讓沿海低窪地區加速陸沈,造成國土永遠難以回復的痛。更令人不解的是,現今台灣海邊最親海的第一線大部份都堆置消波塊,不但令民眾無法親近海洋,更將美麗的自然海岸景觀破壞殆盡。

  過去幾十年來,拋置「消波塊」一直是工程單位用來保護海岸最常見的方法,然而這種俗稱「肉粽」的消波塊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經過多年的驗證,以各種專利型式的消波塊來保護防波堤、路基、養灘,會對海浪產生強烈的反射作用,加速消波塊底層沙層流失,而且因與沙灘底質比重不同,一段時日之後消波塊會下陷,最後被大浪吞噬捲走。尤其台灣海岸地形不斷在變動,颱風、大浪也經常扮演地貌的塑造者,如今數十年來的驗證,人類用消波塊來固定並保護海岸地形只能短暫有效而已。

  台灣東部山海景色優美,然而海岸地區終日在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板塊擠壓運動下造成後退地形,從花蓮到台東海岸線退縮速度驚人。雖然十幾年來已投放數十公里的消波塊來保護台十一線和台九線公路,然而海岸線仍不斷退縮,如此平白浪費百姓納稅錢,又把海灘搞得「不倫不類」,使民眾失去親海的機會,不但讓觀光客大感「煞風景」,也讓後山海灘美景不再。建議針對都會人口集中的台東市和花蓮市海灘採用軟性工法,即缺沙灘補沙,缺礫石灘補礫石,其人工養灘區還可供民眾戲水休憩的好去處。人工養灘與迂迴供沙成功案例在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早已被廣泛採用,例如美國邁阿密海灘多年前曾遭受侵蝕,因此花了6500萬美金自外海抽取海砂舖設在岸上休閒旅館前被侵蝕的海岸,結果提供了舉世聞名之休閒海灘。

  自然海岸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朝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目前台灣海岸線近三成被混凝土所包圍,包括漁港、商港、海堤、護岸、消波工、離岸堤、突堤、導流堤、潛堤等,然而嚴格算來已近九成為非自然海岸,其中沿岸道路、漁塭、工業區、發電廠等用地,都是緊臨海邊,造成海邊植被和動物等原有資源被移除或滅絕,其地理景觀資源亦不復自然美。

  統計台灣及澎湖群島海岸各種海岸工法包括海堤、護岸、消波工、突堤、導流堤、潛堤和岸堤等長度,發現到2004年圍繞台灣地區之海堤保護工已超過600公里,然而台灣海岸線長度約為1,600公里,海堤保護工已佔37.5%。今後相關海岸防護工法之研擬,應多考慮結合天然海灘特性及海岸地理景觀的柔性工法或生態工法,創造符合人類親海需求的海岸。至於現有自然海岸地帶環境生態敏感度高,任何工程施工應該避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wenad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