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形構造為半島與群島,為亞洲與非洲的交通要道
在戰後經濟發展忽高忽低,經歷過經濟的崛起與亞洲金融風暴
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何如此的不穩定?
一、歷史方面
在二十世紀後東亞亞紛紛脫離日本的獨立,在日本之前是西歐列強的殖民
東南亞被定位為熱帶栽培業的產地。
由於位置的重要性,宗教多以佛教、伊斯蘭教、少部分的祖靈信仰為主
二、經濟方面
以熱帶栽培業為生存,橡膠、油棕、咖啡、可可等也是典型的殖民地式依賴經濟
,與非洲發展類似,以港口型都市為主,例如馬尼拉、雅加達、曼谷。
唯一的城邦國家新加坡為新興發展國家。
政治的貪污造成經濟基礎薄弱,與非洲不同的是此地由於島嶼散布在大洋中
比較沒有大規模的內戰,泰國在殖民時代利用緩衝國的關係大力發展
為東南亞最為突出的國家。
三、區域發展與國際關係
近年來東南亞意圖整合,但因為出口同質性太高、地理交通不方便、勞工技術均雷同
政治意識形態差意,易形成惡性競爭的狀況。東南亞國協的貿易圈擴張,加入了
中、日、韓、印、澳、紐,形成大型的區域經濟體
亞洲金融風暴來自於東南亞與中國的競爭,東南亞在基礎建設不足的條件下
大量提高利率湧入熱錢,把股市、房價哄抬的很高,但由於利率過高,非實
質性的經濟成長,熱錢湧退,炒的過高的錢就轉眼消逝。
東南亞國家結構性上以勞力輸出為主,在沒有技術提升的條件下,過熱的經濟
只有造成通貨膨脹,泡沫會隨之沫滅。
東南亞長期為歐亞的海運中心,由於散布的島嶼與大量的農礦業,在產業升級
方面並無顯著的成就,加上軍政府與貪污總統,東南亞沒有長足進步,與中南
美洲雷同,但因華僑在地勤奮踏實,幫助政府積累不少財富,但印尼有排華運
動,在東南亞處處有華人的身影,透過華僑的合作可以與西方經濟體抗衡,華僑在中華文化的推廣也貢獻不少。
留言列表